小麦赤霉病是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赤霉病不仅在于它能够造成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更重要的是它危害小麦后,可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尤其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影响人畜健康。小麦品种抗病性、菌源量和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条件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轻重的关键因素。根据目前田间菌源量、主栽品种抗病性、小麦生育期、历史发生情况及省气候中心和市气象台4月份气候趋势预测综合分析,结合农业农村部、省植保站病害大区流行趋势通报结果,预测今年小麦赤霉病在我市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
一、主要预报依据:
1、田间菌源量大。小麦赤霉病菌主要在玉米秸秆、稻桩等农作物残体上大量存在,我市玉米种植面积700万亩左右,绝大部分推行秸秆还田,田间秸秆残茬存量多,有利于病原菌繁衍积累。近期各县市区调查,玉米秸秆残茬平均带菌率8.47%,最高带菌率达29.5%;桐柏水稻稻桩带菌率4%。田间菌源量完全能够满足病害大流行的菌源条件。
2、赤霉病菌子囊壳发育进度成熟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基本吻合。3月中下旬,我市雨水充足,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赤霉病菌子囊壳发育。近期进行的子囊壳成熟度指数调查,镇平县为7.69,桐柏县13.3,子囊壳发育正常,稍快于去同期。结合未来天气情况分析,预测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 4 月中旬,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基本吻合。
3、种植小麦品种抗病性差。目前我市主栽品种郑麦9023、郑麦7698、郑麦379、郑麦369、先麦11、西农979、西农511、宛麦18、郑麦0943、百农207、许科316等,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均高感赤霉病,一旦气候条件适宜易受赤霉病菌侵染,具备赤霉病大范围集中感染发病的寄主条件。
4、 4 月份气候条件适宜。根据观察小麦生育期,全市自南至北麦区扬花期在4月14-22日;据市气象台预测,预计4月份全市降水量30~50㎜,预计全市平均气温15.5~16.5℃。3次降水过程全部集中在4月中、下旬,分别出现在14~16日、18~20日以及24~26日。降雨过程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危害。
二、防控策略与措施
小麦抽穗、扬花期阴雨天气是诱发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小麦赤霉病防治时效性强,有效预防窗口期短,可防可控不可治,一旦疏于防治,将导致小麦产量、品质大幅降低。针对今年小麦赤霉病可能严重发生的趋势,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及早部署,严密组织,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防治策略,切实落实“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行统防统治,适时组织大面积统一喷药,预防赤霉病暴发流行。要强化赤霉病监测工作,准确把握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防治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有效方式,迅速掀起赤霉病预防宣传热潮,动员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使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最大限度控制赤霉病发生危害。
三、防控技术
根据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具有可防可控不可治的特点,及时喷施对路药剂预防是目前控制赤霉病发生流行、降低毒素污染的关键措施。应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适期用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
时期,要坚持落实“主动出击、见花打药”预防控制措施,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需进行第二次防治的,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次施药。二是坚持合理选药。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如戊唑醇与氰烯菌酯、丙硫菌唑、肟菌酯、咪鲜胺、多菌灵、百菌清、福美双)。尽量选用微乳剂等耐雨水冲刷剂型,注重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三是坚持科学施药。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保证药液量并注意添加沉降剂。四是坚持一喷多治。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因此,各地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治条锈病、吸浆虫、蚜虫、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一喷多效,一喷多治,综合控制多种病虫发生危害。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药肥混用、保粒增重,减少损失,保障小麦丰产丰收。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