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专家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者:佚名   来源:石家庄农业农村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21-07-16 00:05:27

  

  10月10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承办的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学——北京市社会学学会2020年学术前沿论坛暨常务理事会会议成功召开。20位特邀嘉宾和青年学者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核心议题展开探讨。

  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张翼指出,任何社会、任何阶段都存在贫困问题,新时期我国应设立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扶贫治理思路,并参考国际乡村发展经验对农村振兴展开既有整体性又体现地方特色与优势的规划工作。

  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总结道,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10个方面理论议题:贫困基本特征、攻坚式扶贫、中国扶贫理论、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贫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内生动力、中国贫困治理的世界意义、共享式乡村振兴、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理论逻辑等。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麻国庆指出,中国政府一直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社会学学者也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关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他强调,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领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更离不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王春光针对脱贫的可持续性与乡村振兴,建议从行政扶贫转向常规制度扶贫、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问题、从被动脱贫到主动发展致富的主体性再造。

  与会者不但从宏观上探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涉及的政策思路、理论框架,还从微观上对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周飞舟教授以乡村伦理的研究传统切入,提出在攻坚的最后环节,乡村伦理中的家庭伦理、村庄共同体建设与扶贫长效机制建设的关系更密切,而国家的作用则是激发、培育和保护以乡村伦理为基础的内生动力和长效机制,以实现从温饱走向富裕和美好生活的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指出,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有多重表征,包括外循环打破内循环、乡村生活的动摇与更替、人口与文化的代谢、乡村合作的断裂、商品化的社会交往等,但是乡村生活有其自成一体的逻辑,社会建设必须因势利导,否则适得其反。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董磊明教授通过对湖北乡村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案例的分析,指出乡村场域中国家系统性和技术性的防疫力量与乡村既有的社会网络互动交融,国家制定的防疫规则又与乡村风俗情理沟通转化,从而构建起有效的基层防疫之网。他认为,当前阶段的国家治理需要充分挖掘乡村社会潜在治理资源,使之与技术治理整合起来,才能做到既在常规性治理中应对自如,又能在突发性的危机治理中厚积薄发。

  中国社会科学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陈涛指出,乡村振兴的实质是重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乡村共同体。应大力发展乡村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其重点在于植根乡土、立足农民需求,要采用政企社合作、新老乡民共建共管共用的方式,与乡村社会资本培育和发展同步,以乡土价值重建服务于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指出,产业扶贫通过一系列组织制度创新丰富了当前的产业组织体系,形成了贫困户与企业主体之间的多维联结形式,既巩固和强化了贫困户的脱贫增收效果,也为乡村振兴时期产业兴旺的组织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原文链接:http://www.sjznync.com/col/1487037191407/2020/10/27/1603784262571.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主办--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52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室
联系QQ:473360892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