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消息传来,振奋人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一盘棋”。多年来,广东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第一民生工程来推进。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战役中,与全国一道,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当天广东获得表彰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是全省脱贫攻坚瞩目成就的缩影——全省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在省内脱贫攻坚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场战役、两个战场”中,广东如期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这背后,是广东摸索形成了一套极富特色又卓有成效的战贫之策,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广东贡献、提供了广东智慧。
党建引领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
——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抓好党建促进脱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经验。党员干部们奔忙在广东各地脱贫攻坚战一线,成为贫困户脱贫奔康路上的致富“带头人”。
在佛山顺德黄龙村,党建引领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以党员为先锋的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等队伍,成为村里各项事业发展的火车头。在党员干部带动下,村里成立了乡村振兴促进会,大大提升了村民们“自己家园自己建”的热情。黄龙村不仅摘掉了曾经“经济发展较慢村”的帽子,还被评为广东省生态村、佛山市健康村。
梅州蕉岭东岭村则以“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林下产业,带领村民垒起致富“黄金屋”。在党支部引领下,村中建起了年产180万根菌棒的菌种厂,年产值近千万元。
同样在梅州,五华县大客村的56户贫困户与广州银行党员职工建立起结对帮扶关系。在大客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萧嘉柱号召下,大客村内的党员都争做先锋模范,积极参与到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中。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客村200人以上自然村村道100%硬底化,截至2020年底,村集体产业项目累计收益达23万元。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高高飘扬。
广东严格落实“省负总责、部门联动、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深入实施党建扶贫,强力推进“头雁工程”,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推广“三个在先”党建扶贫工作机制,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提高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自精准扶贫以来,广东还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示范作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减贫治理之路。
2016年以来,广东动员全省21个地市、1.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近6.5万名驻村干部,向2277个省定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4454名,累计投入1600多亿元。他们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实落地,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带领贫困群众圆梦小康路,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依靠力量。
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
——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
在这场持久战中,广东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扶贫等重点工程“多管齐下”,统筹推进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工作,为脱贫致富筑牢稳定基础。
云浮罗定合江村山多地少,省公安厅驻村工作组挖掘当地优势特产,引进肉桂加工厂,如今村里每年生产、出口桂皮500吨,带动村民增收500多万元,还为贫困户提供了超过20个工作岗位。在加工厂一河之隔,总投资近千万元的光伏产业已步入正轨,并网后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50万元。
省科协驻村工作队2016年进驻湛江遂溪县岭北镇西塘村进行精准扶贫后,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志充分发挥科技组织优势,建立西塘村香蕉种植科普示范基地,组织专家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结合土地流转,还引入香蕉种植大户进行示范带动。到2020年底,全村种植香蕉6000多亩,亩均产值1万多元。
揭阳市揭西县金和镇山湖村没有产业,帮扶单位广东省交通集团认识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重要性,便引导26名贫困户到周边高速公路当收费员、保安,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
可以看出,广东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就业扶贫作为长效脱贫的关键之举,把保障性扶贫作为最大的底线民生,最终推动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真正拔除“穷根”。
目前,全省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6.3万个,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3.21亿元,建设光伏扶贫电站9300余座,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9877名,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产业增收2476元。
广东还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子女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杂费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子女从义务教育阶段至大学教育阶段实行生活费补助,筑牢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基本实现省域内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
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强大动能
——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广东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始终把外源式帮扶与内源式脱贫相结合。
广东在各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和软弱涣散村培养出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选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并深入开展脱贫技能培训。
在梅州大埔漳北村,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当地青年官维远返乡创业,成立公司发展标准化蜜柚产业,带动当地贫困户参与,同时通过品牌化建设、市场化运营等,实现贫困户增收。
贫困户要顺利脱贫,防止返贫,更应有脱贫的志气。广东深入实施扶贫扶志、扶智行动,把帮扶政策和困难群众参与情况有机挂钩,创新推广“以奖代补”工作机制,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生产、参与项目、建设村庄,鼓励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广东首创的“以奖代补”政策成效显著。在揭阳市揭西县金和镇山湖村,当地定下政策,无论是养殖还是就业,只要贫困户自己赚到钱,就再奖励10%。这一政策激发贫困户脱贫动力,养殖等越做越大,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广东各地还加大乡风文明建设,整治等靠要等不良习惯,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树立“我要脱贫”信心,激发内生脱贫能力。用好村里的“村村响”大喇叭、微信群、公告栏等平台,通过开设扶贫专栏、开展征文等形式,讲好当地、全省的脱贫故事,推广脱贫经验做法,树立一批脱贫攻坚典型,在当地营造出“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贫困村发展环境的改善,也让贫困户有了十足的获得感,创造美好生活更是信心百倍。如今走进广东各地的乡村,村里的风貌已经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东贫困村200人以上自然村路面硬化全面完成,行政村和自然村集中供水实现全覆盖,贫困村公共服务站、标准化卫生站、快递物流覆盖率分别达99.8%、98.5%、80.2%,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基础。不少昔日的贫困村甚至成了网红村。
广东在脱贫实践中还不断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走出了符合广东实际的减贫治理之路。通过创新推动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扶贫资产管理、以消费扶贫推动社会扶贫等新做法新模式,为接续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融合机制凝聚强大攻坚合力
——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劲往一处使,拧成一根绳,脱贫致富离不开全社会合力。
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爱心人士……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界人士都积极出谋划策,广东顺势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凝聚起强大的攻坚合力。
自2016年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广东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帮扶局面,始终注重将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有机融合。
既用好对口帮扶、定点扶贫、军队武警扶贫“老三样”,又创新推动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新三样”深度参与;既加强村企共建、捐资助学、爱心捐赠等传统方式,又创新推动以购代捐消费扶贫、“互联网+”社会扶贫、“万小企帮万农户”金融扶贫等,推动村企共建、县企共建,将民营企业扶贫资源精准有效配置到村到户。
充分发挥政府力量。连续20多年实施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现有1786家结对帮扶2331条村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在广东结出了累累硕果。
创新有效帮扶平台。广东在全国首创“6∙30广东扶贫济困日”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扶老、助残、救孤、助学等扶贫济困活动,逐步成为全省参与面最广、惠及范围最大、社会效果较好的扶贫济困爱心平台。
激发市场长效带动。建立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17个,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升级版”和消费扶贫“快车道”,解决贫困地区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值得关注的是,“万企帮万村”行动也在广东蓬勃开展,10630个企业参与结对帮扶8805个行政村,落实对接帮扶项目5655个,为这些村子注入源源不断的脱贫力量。
广东也将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助推被帮扶地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广东已累计援助各类资金671亿元,派出党政干部480人,专业技术人才9598人,引导13710家企业到协作地区投资兴业,建成产业园147个,吸纳中西部地区贫困劳动力在粤务工387万人。协助桂川黔滇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户、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广东脱贫攻坚大事记
相关附件: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