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长垣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发布时间: 2021-03-02 15:58:5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标的基石。长垣市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绝大多数由财政、发改、自然资源、水利四部门兴建于2011至2018年间,在此期间,四部门共实施各类农田建设项目115.88万亩(含重叠面积);2019年机构改革后,农田建设管理职能整合到农业农村局,2019年及2020年,长垣市农业农村据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8万亩。

  这些农田水利工程,为改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仍有以下几方面问题制约农田质量提升,掣肘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农田建设项目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一)已建项目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机构改革前,农田建设项目由多部门分别实施,项目规划缺乏统筹性,亩均投资标准及建设内容偏差较大,建成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受制于当时技术条件,部分工程先天不足,经多年使用后提水工程设备陈旧、老化失修、灌溉渠系损坏严重,导致群众取水、用水难度加大,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等问题逐步凸显。

  (二)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急需引水补源。我市农田灌溉末级渠系不完善,部分区域仍以井灌为主,地下水超采导致水位下降严重,为满足群众灌溉需求,农耕机井设计深度逐年加深,早期机井由于深度较浅,水位下降,逐步报废,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部分区域形成了地下漏斗,急需引水补源。

  二、建设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建后管护推进困难。政府投资项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成移交后的产权一般归乡镇村委会所有,应由村委会统一使用、维护和管理,但目前多数村委会经济薄弱,没有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制度,又缺乏相应的管护经费,导致管护方没有积极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工作严重滞后;同时,群众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护意识不强,不能规范使用,尤其是干旱季节,频繁启用机井水泵,易造成农用机井管身破裂、井孔坍塌,最终导致机井设施报废。

  (二)耕地流转程度低且群众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知不足。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普遍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村民参与农业生产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实现了有效激发,但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发展和深入,原有的承包责任制及村民多年来形成的“小农”思想给田间工程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制约,村民更关注自身承包地生产条件的改善,而对公共衣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重视不够,有时甚至出现恶意阻挠施工的现象,为项目建设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和问题。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多范目广、任务重、资金量大,但政府每年投入的资金有限,往往不能同时满足所有村民的建设需求,导致实际工作中部分村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期工作存在误解,在征集建设需求与意见时,他们认为项目区内“建什么、怎么建、建在哪"是少数领导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自己的想法不被关注,需求即使被提出来也不会被满足,让领导自己决定就可以了。“小农思想”加之耕地流转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及现代化农业设施和节水设施的推广普及。

  三、建议

  针对上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为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尽快安排提质项目,对已建项目区域尽快补足短板,使其真正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使耕地真正实现高产。二是加大渠系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地表水利用率。今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实现水利部门灌区干、支渠系的规划建设与农业农村部门斗、农渠系的规划建设无缝对接,完善长垣市地表水灌溉系统,打造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农业灌溉体系,在满足灌溉需求的同时,通过完善的渠系工程实现地下水补源。并逐步推广以地表水为水源模式的节水灌溉技术,实现灌溉用水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三是积极探索管护模式及管护制度,管护资金方面建议由省级层面出台有政府财政作支撑的农田建设管护资金保障办法,落实资金来源,明确资金使用主体及资金管理程序,为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四是建议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探索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及推进措施,为后期推动农田节水及农业现代化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席姗
原文链接:http://nynct.henan.gov.cn/2021/03-02/2100310.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主办--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52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室
联系QQ:473360892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