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西昌探索“菜—稻”种植新模式 蔬菜大棚种水稻效果如何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发布时间: 2025-10-14 02:31:45

  ●蔬菜大棚容易出现土壤酸化板结、病虫害累积等问题

  ●残余的蔬菜叶片翻埋在水田中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盐渍化,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水稻、后茬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种植水稻后土壤里累积的氮磷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有机质提高12.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少则10天,多则两周,这几个大棚的水稻就得收了。”10月8日,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黄联关镇鹿马村三组,大户范良武撩开一个蔬菜设施大棚的门帘,里面种的不是大名鼎鼎的凉山番茄、螺丝椒,而是黄灿灿的水稻。

  大棚蔬菜常见,大棚水稻却小众。范良武说,用他们本地方言来说,这些大棚水稻已经“打枇杷色”了,也就是处于比蜡熟更黄但不至金黄的中间阶段。从长势判断,亩产约在800-1000斤左右。

  除了黄联关镇,在西昌的佑君镇、太和镇,也有不少蔬菜设施大棚里种上了水稻。种在大棚里,水稻产量能达到露天大田的水平吗?蔬菜设施大棚不种蔬菜,又算不算不务正业呢?

  蔬菜种植户的烦恼

  预期收益说没就没了

  鹿马村村民黄建有个烦恼。他在村里种了好些年番茄、辣椒等设施大棚蔬菜,收益一直挺好的。但2024年冬天,一种叫根结线虫的虫害侵袭了他的30亩大棚,原本能以105万元收购价售出的蔬菜几乎全棚覆没。

  虫害是蔬菜多年连作可能碰见的问题之一。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园区中心负责人郭仁琼说,西昌自2008 年前后开始规模化发展设施蔬菜,至今已有十余年,虽然给种植户带来了可观收益,但也导致了土壤酸化板结、病虫害累积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就像土壤里的定时炸弹。

  为求破局,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展开多年调研讨论,在西昌小范围以“菜-稻”轮作模式在设施蔬菜大棚内开展了水稻种植试验。

  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不施用任何肥料,大棚水稻亩产量能超过1200斤,且种植水稻后,淹水可以杀灭虫子和虫卵,减轻虫害的发生。同时,水稻生长能让土壤里累积的氮、磷、钾等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有机质提高12.8%。

  “菜-稻”轮作扩大规模

  土质改善见实效

  试验证明,在蔬菜设施大棚内进行“菜-稻”轮作是可行的。但试验田块只有几亩,还是专家守着种的,占尽优势。放在更大面积的大棚,让种植户自己种,还能保持这么好的效果吗?

  今年5月最后一批辣椒收完后,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在鹿马村蔬菜大棚中试验示范水稻种植,试验面积较之前翻了10余倍,达到了约50亩,业主中就有范良武和黄建。

  “稻田水一淹,果真再也不见根结线虫的踪迹了。”黄建庆幸之余还是心有余悸,根结线虫是世界上危害最重的一种植物线虫,它危害的作物非常多,包括蔬菜中的瓜类、茄果类、白菜等十字花科以及大姜、萝卜等。如果用化学药剂杀虫,剂量有误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大棚内土壤的酸化板结,用水一淹既经济实惠又绿色环保。

  专家透露,大棚地里肥力足,栽种水稻不需另外施肥;残余的蔬菜叶片翻埋在水田中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盐渍化,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水稻、后茬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从结实率和千粒重判断,今年的大棚水稻亩产不会低于800斤。少了病虫害,多收一季稻。这种模式为我们带来的效益很难用准确的金额来衡量,但是保证了我们一整年的汗水努力不会付诸东流、颗粒无收,毫无疑问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范良武说。

  规模化推广新阻碍

  育秧和机收问题何解

  “菜-稻”轮作模式第一次在鹿马村实行,真就这么一帆风顺吗?范良武告诉记者,其实他们今年首次大面积试种,还是遇到了一些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水稻育秧的时间差。记者了解到,西昌露天大田的水稻一般在5月初就已经基本完成插秧工作了,但对于设施大棚蔬菜种植户来说,最后一批辣椒可能5月下旬才收获,他们最快5月底才能开始插秧,可这时市面上可能已经没有水稻秧苗了。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欧阳裕元透露,为了配合蔬菜的种植,在水稻品种选取上,首先要选择耐热抗病品种,确保棚内能正常灌浆结实;其次,西昌本地能够提供市场化水稻育秧服务的农业经营主体其实不少,只需要加强对接,采取“下订单”的形式即可。

  另一个难题是水稻的机械化收割。大棚里到底不比露天大田,大型农业收割机别说施展不开了,开都开不进去。

  “轻简化的小微型水稻收割机已经在路上了。”郭仁琼告诉记者,当地各级农业有关部门将积极帮助蔬菜种植户协调农用机械,同时帮助他们完成从蔬菜大户到粮食大户在心态上的转变。

  据悉,西昌“菜-稻”轮作模式试验还在持续进行,持续探索在棚膜全揭开、棚膜未揭开但顶膜侧开、周边裙膜全开三种不同情况下,水稻种植生产情况;同时,大棚水稻的植保配套技术、耕种防收配套机械也在不断更新设计中。

  记 者 手 记

  站在西昌市黄联关镇鹿马村的蔬菜大棚前,记者曾一度怀疑自己的眼睛,本该长满番茄、黄瓜的棚内,竟泛起水稻连片的青绿。仔细想来,蔬菜大棚种水稻看似奇怪、小众,但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

  细看西昌农业发展的这次转身,放弃一季高收益的蔬菜,增加一季每个人都离不开的口粮,从追求短期利益到着眼长远粮安,在可持续绿色发展方面转透支土地为呵护土地。看似奇怪的尝试,何尝不是农业从业者对土地的敬畏与期待。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0/2025/10/13/c076b5aa38c84d898229a0f85ada558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实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主办-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

大学生村官实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52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473360892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