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秋收基本结束
10月16日,省农业农村厅传来消息,截至当日17时,全省秋作物已收获11321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5.1%,除部分红薯、蔬菜等收获期较晚的秋作物后续陆续收获外,全省秋收基本结束。
据悉,今年全省秋粮面积继续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其中,玉米面积稳定在5700万亩以上,水稻面积达到910万亩、大豆面积570万亩、红薯面积320万亩。
“确保今年秋粮稳产,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防灾减灾,二是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
“三秋”期间,尤其是9月下旬到10月初,我省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过程,导致田间湿度大、机械无法下地作业,秋收进度较常年慢,同时也给晾晒烘干带来较大困难。
为此,全省上下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意识,压实保粮责任,确保颗粒归仓。全省投入各类农机400万台(套)以上,各地提前做好农机、烘干准备,分作物、分成熟度制定抢收方案,精准对接农机,科学组织抢收,确保“熟一块收一块”。
“双节”假期里,驻马店市动员在职人员1.06万人、返乡群众8万人,单日抢收249.8万亩;信阳市调集履带式收割机2.2万台集中抢收成熟水稻;尉氏县、西华县等地充分利用村委大院、文化广场、学校操场、空置厂房等各类场所,通风晾晒秋粮。
自“三夏”以来,聚焦秋粮单产提升、总产突破,我省启动实施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狠抓面积稳定、抢时早播、良种推广、密度提升等关键措施落实,力争实现全年粮食产量1300亿斤以上的目标。
增加种植密度提单产。今年我省大力推广耐密玉米品种,着力提高种植密度,全省玉米平均种植密度每亩超过4400株,较上年增加200株以上。
前不久,在舞阳县姜店乡大王村一处玉米试验田,专家测产1085公斤/亩,这让种粮大户王朝锁惊喜不已。种了大半辈子地,他今年头一次用上玉米密植滴灌技术。
“俗话说,玉米是大肚汉,能吃能喝又能干。种植密度提升,很容易造成玉米后期脱肥,如果营养跟不上,产量自然上不去。”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赵霞说,玉米密植滴灌技术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土壤板结、培肥地力,为玉米增产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据统计,今年全省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推广面积达到70万亩。
抓重大病虫害防控提单产。我省派出18个秋粮专家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开展指导服务。面对南方锈病发病早、扩展快的不利形势,省财政紧急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又提前预拨1.4亿元“一喷多促”资金,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89亿元,组织开展大规模统防统治。
抓项目示范带动提单产。围绕促进秋粮单产提升,安排资金4亿多元,选择15个玉米、5个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和55个规模粮油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县,开展单产提升行动,示范带动全省秋粮大面积均衡增产。
秋收连着秋种,我省“三秋”工作重心已转向麦播。河南是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截至目前,全省已腾茬面积8719万亩,整地3750万亩,小麦已播种543万亩,占预计面积的6.3%。
全省多地迎降雨降温秋收扫尾需及时
10月16日,记者从省气象局了解到,10月17日下午至10月19日,受高空槽东移影响,全省有一次降雨降温天气过程,各地需防范对交通、农业等的不利影响。
省气象台预计,10月17日下午至10月19日,全省大部有小到中雨,西部部分县市有大雨。10月18日,淮河以北大部有小雨,北部、中西部部分县市有中雨,局部大雨,西部高海拔山区夜间转雨夹雪或小雪。10月19日白天,全省大部有小雨,西部高海拔山区有雨夹雪或小雪,夜里,南部小雨停止转多云,其他县市阴天转多云。
此次降水过程有利于北部、中东部地区增加表墒,对冬小麦足墒播种有利。但降水将影响部分尚未完成收获地区秋作物的收获晾晒;西部降水量较大区域,将造成部分地区土壤偏湿;前期土壤偏湿地块易出现农田积水,不利于腾茬整地和冬小麦适期播种。
针对此次天气过程,气象专家建议尚未完成收获的地区及时做好秋收扫尾,已收获地区做好晾晒储藏;降水量较大地区雨前应及时疏通沟渠、雨后晾墒除渍,为机耕机播作业创造有利墒情条件。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实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大学生村官实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