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柳河县时家店乡胡家村乡村振兴工作队为乡亲们带来了一件新玩意──农用无人机。通过政企合作,这个村还获得了一批免费的叶面肥和几乎半价的农药,无人机作业,每亩仅收5元人工费。经过无人机追肥,那一穗穗玉米颗粒饱满,几乎没有秃尖现象,经技术人员计算,平均每亩地增收200斤左右,成本很低,按往年的行情,200亩地就可以增加4万元左右的纯收入;水稻每亩也能增收100斤以上,增加收入200多元。以前,要靠人工作业的话,化肥吸收少浪费多,打药还容易中毒,所以很少有人这么干。
看别人家的庄稼长得棒实,今年68岁、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崔强后悔得直搓手:“那会儿我有点懒了,就把地给耽误了,现在后悔也晚了,看别人家喷的效果相当好,来年我也喷。”
胡家村是一个脱贫村,像这样的村通化共有73个,到今年9月,登记在册的脱贫人口共有7845户、15098人,监测人口441户930人。经过各级党委、政府两年多的努力,这些脱贫人口无一例返贫,也无一户新入贫。这个成果的背后,凝聚着广大干部的心血,据市乡村振兴局统计,仅今年前9个月,全市4711名防返贫监测员就集中排查农户29.6万户次、81.6万人次。两年多来,通化不仅守住了防止返贫的底线,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内容涵盖产业、就业、小额信贷和“雨露计划”几个方面。仅就业一项,今年前9个月,15098名脱贫群众中有6032人务工,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现在,脱贫人口的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都有持续保障。教育上,全市692名义务教育阶段脱贫学生,没有一个失学、辍学的。在脱贫群众最担心的医疗问题上,我市落实了定点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上半年,脱贫人口普通门诊报销1516人次、11.35万元;门诊慢特病报销3111人次、234.94万元;脱贫人口住院报销2173人次、 1309.31万元。全市脱贫人口和“三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646家村卫生室实现了村医“积分制”管理全覆盖。在住房上,我市认真执行脱贫户住房的日常管护、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全市动态新增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6类重点对象危房202户(其中脱贫户7户),已全部纳入改造计划。在饮水安全上,今年已建成24小时供水保障工程40处,还投资221万元维修农村供水保障工程32处,全市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7.5%。
这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大大激发了脱贫群众的积极性。柳河县安口镇长安村村民王立明是脱贫攻坚时期成长起来的“明星”式人物,那几年,他在经济上翻身脱了贫,政治上进步入了党。今年秋天村里有不少人到辽宁新宾务工,日收入180元以上,王立明没去,他盘算了一下,他经营的一片大榛子林已经陆续进入盛果期,去年采收500多斤,今年采收1000多斤,明年有望收获2000多斤,而且未来几年还会持续增产,不能耽误了自家长远的发展。这几年,他养蜂、种地、侍弄大榛子园,见缝插针找活干,曾经窘迫的小日子如今一年比一年红火。不仅如此,他还用心琢磨养蜂这项特色产业,利用当地蜜源质量好的优势带动那些有意愿的村民抱团发展。
脱贫群众的生活有了可靠保障,其他人心里也有奔头。现在,人们都憋着一股劲头,要做好自己的文章。
十一前夕,数百名自行车手骑着自行车快速驰过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与阳岔村的一条环形路线,这是太王镇首次举办自行车邀请赛,来自东北“三省一区”的300多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参赛。这些车手和游客的到来,让当地村民为之一振。在这个以乡村旅游和特产业为主的镇子,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丰收的喜悦正挂在人们的脸上。钱湾村文书杨丰华告诉记者,前一天村里还组织活动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们倒没想搞多大,就是老百姓自己乐呵乐呵。”说这话时,她爽朗地笑了起来。
这几年,农民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都有了明显提高。“美川原”酒、“集参堂”药材、“新利”板栗、“有稻德”大米、“董吉峰”蜜蜂等商标大量出现,意味着新一代农民不再像祖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在低头耕耘的时候也懂得抬头看路。董辉、罗玉伟、黎祖宏等一批返乡创业大学生经过多年打拼,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有的还成了村干部,在他们的带领下,一批高质量的特色农产品正在走向市场。
软件水平提升了,硬件建设同样不能落伍。通过实施“千村示范”“百村示范”工程,通化突出乡村规划、整体布局和农民主体。从探索以乡镇、重要片区为单元的村庄规划编制模式入手,因地制宜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了全市2022年度80个创建村规划编制全覆盖。坚持以市、县城区周边及重点镇为中心,以国省干线公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活跃等区域为辐射,对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点串线、连线成片打造引领示范带、示范片区,注重凸显连点成线创建效果。两年来,通过重点打造传统民宿、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治理等样板村,逐步推动乡村从"点上美"到"全域美"、从"面上美"到"内涵美"。同时,紧紧围绕激发农民参与示范创建的内生动力,创建"干净人家",发挥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科技小院等作用,调动农民自觉参与示范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化县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鲜丰村是一个仅有55户村民的小村子,长年出国务工的村民达32户。实施"千村示范"工程以来,这个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街路重修了,院墙重建了,"三小五堆"被拆除。看到这些喜人的变化,50多岁的村民徐光明也来了劲头,他把自家院子认真收拾了一番。"现在村里特别漂亮,我这房子就有点不太搭配了,以后我还要把房子再改造一下,在院里修个小凉亭,种几棵果树。中国有句老话叫’叶落归根’嘛,我特别想以后回来住,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自己种点菜,没事儿把好朋友喊到一起喝点酒烤点肉。"说到这里,这位出国务工将近20年的朝鲜族农民很是憧憬。
今年,通化还培育出8个"吉乡农创园"行政村,数量位居全省之首,8个创建村均与通化师范学院结对,签订框架协议,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和项目清单,高校派出工作团队走访调研,挖掘资源、文化潜力,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开展创意设计,推动农创+科创+文 创+商 创"四创"联动发展,创建形成乡村一体化协调联动发展模式。特别是通化"吉乡农创园"培育"333"模式(实施三项合作、打造三级平台、突出三个环节)在全省推广。
秋风里,大山变得五彩斑斓,山山尽染,树树皆醉,在山间迤逦而行,你会醉倒在童话般的秋色里。整齐的村落外边,收割机在稻田里奔走,金色的稻谷从收割机里淌进口袋,再磨成雪白的大米。农家的场院里晒着黄色的玉米,山林里走出了一个个身材苗条的人参姑娘,至于那些白里透红的白桃、大红的苹果、深绿的软枣猕猴桃、或碧绿或乌黑的葡萄,以及香甜的油栗子,已经悄悄走进了城里的早市、超市……那一片忙碌而欢快的景象,是乡村振兴最真实的写照。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310/t20231011_88107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