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花生何时“落”入中国?

作者:佚名   来源:南阳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 2023-06-22 19:58:33

  

  

  

  探讨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需要从史实层面揭示两个问题:第一,花生的起源地及其开展全球性传播的历程;第二,中国与花生互动关系的形成源于怎么样的历史脉络,即中国花生的引种何以发生。

  一、花生的起源与驯化

  花生(英文名peanut,学名Arachis hypogaea L.),豆科(Leguminosea)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关于花生的起源,中外学者不乏考证,有“南美洲原产”“非洲原产”“中国原产”三种观点,多数学者认为花生起源于南美洲,因为不仅有文献上的佐证,而且还有考古发现和花生全基因组图谱,符合“多重证据法”的逻辑。18-19世纪欧美学术界曾对花生起源地展开论战。苏联植物育种学家和遗传学家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认为花生的原产地在南美洲,并具体讨论了花生起源的地区,他认为全世界共有8个作物起源中心,花生的栽培起源地为巴西-巴拉圭。因为在巴西北部、东北部至南纬35度,从安第斯山麓到大西洋岸边的陆地,不论在草原牧场或在林间空地都能见到单独或成群分布着花生属的各种野生群。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美洲古籍《巴西志》中已有花生植株形态的描述,印第安人将花生“或直接食用,或利用火烤,再将其压碎或类似糨糊状而食用”,借以补充蛋白质。从考古发现和农业遗址考察来看,最早的花生考古发现来自秘鲁,其海岸史前遗址中存在大量古代花生证据,距今已有四千年以上。1875年在利马海岸的安康镇史前墓葬中发掘出大约在公元前750-500年的炭化花生粒,表明花生已是当地农民栽培作物之一。也有学者认为玻利维亚是花生起源的核心区域,然后向秘鲁、巴西、危地马拉、阿根廷等周边传播,因为野生花生基本上分布在以玻利维亚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区,并将南美洲栽培的花生划分为六个地理类型,以此表明南美洲已有多个花生次生多样性中心。同时指出,南美洲栽培的Arachis hypogaea包括两个亚种和四个变种,而且两大种类的生物习性各不相同。另外,根据美国学者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研究,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花生已广泛种植于秘鲁、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地区,并逐步推广到中美洲。到哥伦布时期,花生已遍布南美地区、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成为拉美地区常见的农作物之一。2014年4月2日,由多国农作物遗传学家参与的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花生全基因组图谱绘制工作,证明田间栽培的花生是两个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和Arachis ipaensis自然杂交的后代,而二者的原产地均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拉圭到阿根廷一带。这一研究成果也证明了南美洲是花生的起源地。

  二、花生的全球传播

  15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受商业革命的刺激积极寻求与东方贸易,不断进行海外探险航行。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首次发现美洲大陆。随后,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也打通了连接亚洲的新航线。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全球航行。美洲大陆的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贯通了新旧世界的联系,开启了世界“物种大交流”的历史进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贸易范围的扩大,花生从南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许多国家的物种、生态、饮食、文化与人口。

  学者认为花生向世界各地传播是在发现美洲大陆之后,与玉米、四季豆等同一时期历经多条路线向旧大陆各地传播。非洲离南美洲较近,成为旧大陆首先栽种花生的地区。16世纪伊始,葡萄牙人从新大陆的巴西把花生引入非洲的甘比亚和塞内加尔。尔后,随着殖民地和贸易口岸的建立,非洲引种花生的地点增多,1522年传播到非洲东海岸。北美洲栽种的花生被认为是从非洲引入,英法争夺北美洲殖民地时期从非洲引种花生,当时花生仅作为黑人奴隶的粮食。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弗吉尼亚州局部地区已有小规模栽培,至1900年前后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食粮、油用、药用及灯油等用途。

  16世纪初花生传入欧洲,首先在西班牙种植,再传播到其他地方。最早记载花生的欧洲文献是费尔南徳兹·徳·奥维耶多的《印度群岛自然史概述》,书中记述当时南美洲已种植花生,西班牙语、墨西哥语称之为mani。西班牙教士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Bartolomé de las Casas)撰写的《护教史》也提到花生。由于花生在植物形态上的特异性,1570年左右葡萄牙的植物学家才首次详尽地描述了花生植株、栽培和加工。由于气候、生产条件和习惯的限制,花生仅在部分欧洲国家的宫廷或花园里作观赏植物,直到1640年被用来榨油,开始在欧洲很多国家广泛种植,而用于商业化的生产则晚至1712年。

  亚洲的花生由西班牙、葡萄牙人引入。16世纪左右,花生由葡萄牙人首先从巴西跨越太平洋传到亚洲南部诸岛。后来西班牙人也从南美洲的西海岸将花生引种到菲律宾。至18世纪末花生在东南亚广泛种植,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格里茨(Clifford Geertz)在印度尼西亚的实地考察,花生在当地栽培作物中的重要性仅次于水稻,是农民食用、灯用等主要油料,花生饼是种植甘蔗的主要肥料。因此,16、17世纪与东南亚各国有密切来往的中国也开始栽种花生,而日本、印度等国种植的花生被认为是从中国引种。

  

  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的花生植株

  三、中国何时引种花生

  (一)晚明文献中的花生

  学者对花生传入中国时间聚讼纷纭,仍没有确切的结论,说明这个主题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弘治十六年(1503)《常熟县志》载:“落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而子生土中,故名,霜后煮熟可食,其味绝美。”此项资料被学者认为是记载美洲花生在中国栽种的最早中文文献。现在看来,存在几点疑问:从时间来看,该志于“弘治十一年纂修,次年春脱稿”,并且纂者“旁搜典记,近取见闻,询遗老以正舛讹,委文士以司考校”,但将花生归类为当地蔬菜。这时离哥伦布发现美洲才十余年,葡萄牙人1505年到斯里兰卡,1511年到马六甲,1521年西班牙人麦哲伦才到菲律宾。欧洲人还没到亚洲,吴淞一带的花生如何传来?而且花生既被记载为当地土产,则在此以前至少种植相当长时间;从内容来看,花生被列为土产篇中的菜品,与白菜、芥菜、乌菘菜、四月台、甜菜、萝卜、韭菜等同为食用菜类。需要注意的是,它被列属芋头、香芋之类,而其“蔓生”“霜后煮熟可食,其味绝美”的生物特性又与芋类作物大致类似,难免让人产生困惑。

  晚明文献常将“落花生”与“香芋”并提,讨论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必要离析晚明文献中“落花生”与“香芋”的关联。最早论述“落花生”与“香芋”关系的是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描述花生“形如香芋,蔓生,艺者架小棚使蔓之,花开亦落地结子如香芋”。这种“花生”形如香芋,以致后人常将“花生”“落花生”“香芋”并用或者混用。如正德元年《姑苏志》载:“香芋,出嘉定南翔,色微黄,味香美可食。别一种引蔓生花,花落即生,名落花生,虽类香芋而味不及。”该志为明代方志中的名作,在地方志中属列目颇细者,却将“落花生”与“香芋”混为同类,仅“味不及”。类似记载还有正德七年《松江府志》云:“香芋,皮黄肉白,甘美可食,叶茎如扁豆而细。别一种,引蔓开花,花落即生,名落花生,类芋而味不及。”嘉靖二十六年《嘉定县志》载:“落花生,七,八月间藤开黄花,其花坠地,即生,故名。视香芋差小而味殊胜”等。

  不仅官方志书记载如此,江浙地区士人的类似论述也屡见不鲜。晚明松江华亭人宋诩在其《竹屿山房杂部》中载:“土露子,形圆长不一,皮黄肉微黄,又名落花生。二三月,治地作畦,当畦两壖种之,离二尺一本,环覆以棚,花落土则成子,常以灰杂土播而耰之,必俟冻雪严霜后,土中起用,味始甘香。”书中虽提及“落花生”,然其描述的性状更像芋类而非美洲花生。正德年间浙江儒生吴珫修撰的大型类书《三才广志》亦载:“落花生,出嘉定,蔓延为架,开花黄色,落花于地则生子,如芋而小,其味甚美可。”久困场屋的吴人黄省曾纂有《种芋法》(又称芋经),仍将“落花生”列为芋类:“落花生,又有引蔓开花,花落即生,名之曰落花生,皆嘉定有之。”遍游八闽之地的江苏人王世懋在其《学圃杂疏》载:“香芋,落花生产嘉定(落花生尤甘),皆易生物可种也。”1620年成书的《汝南圃史》是苏州人周文华依据自身的见闻与经验编撰,专门记述江南地方种植情况,书中也载:“落花生,藤蔓茎叶似扁豆,开花落地,一花就地结一果,其形与香蓣相似,亦二月内种,喜松土,用来年肥灰壅,宜栽背阴处,秋尽冬初取之,煮食味甚甘美,人所珍贵,若未经霜,则味苦,难入口,与香芋、山药俱出嘉定,濒海之地者佳。”四库馆臣对此书评价甚高,“较他书剽剟陈言,侈陈珍怪者较为切实”,足见影响之大。曾寓居南京的浙江钱塘人陈淏“大半沉酣于断简残编,半驰情于园林花鸟”,受《汝南圃史》影响,晚年归乡之后,于1688年在西湖之畔编成园艺专著《花镜》,书中内容不仅直接来源于周氏所著,而且编排顺序也相接近。书中言:“落花生一名香芋,引藤蔓而生。叶桠开小白花,花落于地,根即生实。连丝牵引土中,累累不断,冬尽掘取煮食。香甜可口,南浙多产之。”

  从上引文字内容来看,晚明吴越一带士人都将当地物产中的“香芋”和“落花生”归入芋类,到万历天启年间仍旧没有改变。江苏江阴县人李诩晚年所著《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花生”的内容较为详实:“香芋、落花生性畏寒,十二月中起,以蒲包藏暖处,至三月中种,须锄土极松,人云大者为香芋,小者为落花生。或云即一类,非也。十二月中起则甜而不土气。”“人云”说明是当地老百姓的真实说法,“大者为香芋”“小者为落花生”,这也说明“香芋”与“落花生”是同一食物。“落花生”与“香芋”都需“引蔓”才能生长,二者“茎叶似扁豆”可理解为“落花生”与“香芋”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那么,“落花生”和“香芋”具体是指哪种植物?叶静渊认为,“古籍中的香芋就是现在的香芋。古籍中落花生并非都是油料作物的花生”。项梦冰提出新的解释,“落花生”和“香芋”应是人工栽培土圞儿的两个不同品种,均是茎叶似菜豆的一种蔓生的栽培植物。此外,“落花生”还需搭棚、架给其枝茎攀引缠绕,方能有好收成。这一点与美洲所产花生则不同,因后者无须搭棚或支架也可丰收。种种证据都在说明,晚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文献中记载的“落花生”并非当下的美洲花生。当然,仍有万历二十九年《扬州府志》:“落花生,高邮志名地果,又名无花果,以不花而实也,即滴花生。”万历三十三年《嘉定县志》:“(蓏类)落花生,七八月间,藤开黄花,其花堕地即生,风遂邻畦亦然,味香甘”等文献不能完全“选择性”地忽视,但我们仍谨慎地、并非“想当然耳”地认为,崇祯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献所记载的“花生”并不是美洲花生,而是芋类的一种。

  

  弘治《常熟县志·卷一》中“落花生”的记载

  (二)中国引种花生可能在崇祯年间

  美洲花生在崇祯年之前传入吴淞地区已经被否定,那么,我们不得不再次追问,花生究竟何时入华?最近有学者研究认为,“清初长生果才是真正的南美洲花生”。面对上述疑问与阐释,我们可做进一步分析。在15-17世纪早期全球航海贸易时代,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已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开展贸易往来,前文已述,花生在16世纪初已被引种到东南亚地区。于是,在商人间的贸易过程中,花生主要经由海路从东南亚首先传入广东、福建、浙江、台湾等沿海地区。我们通过文本细读后判断,美洲花生初次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能在崇祯年间。崇祯四年(1631),有“晚明四公子”之一称号的江南青年才俊——安徽桐城人方以智著成《物理小识》,该书被后世称为17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有花生条目,记载较为详细:“番豆,一名落花生,土露子,二三月种之,一畦不过数子,行枝如瓮菜,虎耳藤,横枝取土压之,藤上开花,花丝落土成实,冬后掘土取之,殻有纹,豆黄白色,炒熟甘香似松子味……生啖有油,多吃下泄”。“番豆”“一畦不过数子”“横枝取土压之”“花丝落土成实”“殻有纹”“生啖有油,多吃下泄”等描述词汇表明记载的“落花生”与美洲花生的性状大致相同。说明美洲花生有可能这时已经在中国引种。迨入清代,有更多的文献可证明其文本记载的“落花生”就是美洲花生。如康熙四十八年《衢州府志》载:“落花生,种自闽中,堆沙植之,花落沙土,结实如蚕”等。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出自“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宝玉为哄林黛玉胡诌了一个“故典”——“耗子偷米作腊八粥”:“小耗子打探得山下庙中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这个故事里,落花生与香芋是两种植物,已经被明确地区分开来。还有叶梦珠的《阅世编》详实地记载了长生果(花生别名),“万寿果,一名长生果,向出徽州,近年移种于本地,草木蔓生,而果结如豆,每荚数颗。成实之后,采荚趣(去)壳,用沙微炒,以色淡黄为度,则味松而香,可充笾实。且以其名甚美,故宾筵往往用之。亦此地果中,昔无而今有之”。《阅世编》对花生的叙述——尤其是吃法——比较完整真切,可见花生此时已成为寻常百姓的休闲性干果。

  至此,我们可以做出结论:第一,美洲花生大约在崇祯年间从东南亚经海路传入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时间上并非早至弘治时期,也没有晚至清代;第二,清代文献所记载的长生果确实是美洲花生,并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美洲经济作物在中国的流动及其历史刻度研究”(21JK03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nysc/57675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主办--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52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室
联系QQ:473360892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