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更好支撑、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全面加强知农爱农教育”。涉农高校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主阵地,应统筹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校园文化“三位一体”建设,推进知农爱农教育落地落实,提高大学生强农兴农本领。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夯实“知农爱农”理论基础
一段时期以来,相对于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改革较为滞后。为此,应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夯实学生“知农爱农”理论基础。
聚焦农业强国建设,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把握农业强国建设的人才需求,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把农业科技革命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专业课程资源,把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的新经验、新模式、新风尚科学有序地整理成专业课程素材,通过实施新时代农林高等教育核心能力课程教材出版专项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时代性、引领性、前瞻性的农林类专业核心精品课程,提高专业认可度。
紧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优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和核心内容灌注到思政教育全过程、全方位,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共同发力,引导学生做“一懂两爱”的新时代农科学子。
深挖耕读教育元素,优化通识课程体系。坚持“古为今用”和融合创新,进一步传承耕读教育传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设好《耕读中国》《大国三农》《农业美学》等一系列“农字号”通识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对农业文明的热爱。
搭建实践教育平台,提升“知农爱农”实践能力
传统农科学生直面生产一线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脱节。为此,应着力搭建实践教育平台,提升学生“知农爱农”实践能力。
拓展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对接国家级、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连接现代农业类企业、农场,整合各类农业资源和校友力量,科学搭建“知农爱农”实践教育平台,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保质保量组织学生进行涉农实习实训、生产实践、顶岗实习,培育更多适应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构建农业劳动教育共同体。打通涉农高校与乡村、农企之间的壁垒,优化整合校内外农业资源和教育资源,以校地合作共建方式,推动涉农高校与地方政府、乡村、农企、研学培训机构联动联建,建立互通有无、互助互惠、利益共享的农业劳动教育共同体,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参加劳动、乡村农企参与人才培养,形成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开展农村社会服务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三下乡”、田野考察、“三农”专项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农村、感受农业、深入农企,使学生在生产帮扶、产业调研、技术科普、环境改造、制度研究等实践活动中得到历练,切实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技能和本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厚植“知农爱农”情怀意识
受多重因素影响,一些涉农高校重校园基本建设、轻特色文化建设,对自身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挖掘提炼不够。为此,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厚植学生“知农爱农”情怀意识。
营造农业文化氛围。围绕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以及所在区域发展特点,以“新农科”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农业特色大学文化,坚持以“宏农学、扬国光”为价值追求,在校园建立农业类文化场馆,宣传服务“三农”意识,弘扬“农为邦本”的优良传统,培育学生“学农爱农”情感,引导他们坚定服务“三农”信念、肩负起“强农兴农”时代使命。
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开展“三农”大讲堂、“三农”知识竞赛、田野考察、乡村调研报告征集等活动,传播农耕文化,引导学生深化“知农爱农”思想,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坚定专业追求,为我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奋斗。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