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莆田市坚持党建引领
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
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
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一起来看看这些村
都有哪些特色做法吧~
▼
圣山村
近年来,仙游县度尾镇圣山村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花卉、奇楠沉香、火龙果、文旦柚等产业,建立“财政引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并通过强化平台、激活能人,创新模式、打造基地等多条路径,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强化平台建设,激活“能人”队伍。圣山村聘请专家教授和外地有经验的“土专家”作为基地“客座教授”,邀请党员“技术能人”和“管理能人”作为基地“技术先锋”,参与扶贫基地和乡村振兴产业基地管理营销,通过专业力量“传经送技”,帮助基地做好生产经营,实现增效15%-20%。
创新运行模式,打造花卉基地。圣山村积极对接莆田市乡村振兴集团,在已流转土地上种植佛肚竹、小叶紫檀特色花卉,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支持及回购销售,合作社牵头组织土地流转、项目管理,农户种植苗木及组装观赏型盆景,打造仙游首个千亩创意花卉基地,基本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盘活社会资源,增加村财收入。圣山村在社会资本引进上“借智借力”,通过政府主导推动、党员引领拉动、大户示范带动、社会组织联动的“四动模式”,引进火龙果种植大户杨正禹,种植火龙果50亩,其中村集体利用产业扶贫资金60万种植21亩,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6.8万左右。建设打造300亩沉香基地,预计每年可为村财增收24万元,带动村民就业五六十人。
接下来,圣山村将依托千亩创意花卉基地,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增加农业产品附加值,从种香、制香到品香、识香,延伸香道文化产业链;结合乡村田园原生态美景,形成农文旅融合的田园度假生活空间,将圣山村打造成康养旅游、休闲观光、生态研学的产业振兴试点示范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林山村
西天尾镇林山村位于荔城区九莲山,距离市区17公里,平均海拔500多米,是风景名胜南少林的所在地,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林山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提升人居环境、盘活闲置资源、引进优质企业等举措,持续带动村集体及村民增收,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聚焦党建引领践初心,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林山村以党建工作为抓手,着力加强班子建设,推动村“两委”班子队伍年轻化、知识化。2021年村党支部结合村情制定《村“两委”班子任期规划》,新建“党建+”乡村邻里中心,配备便民服务代办点、儿童活动室、长者之家等功能区域,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并发挥网格单元作用,做好疫情防控、信访维稳等工作。
聚焦产业发展强核心,走出强村富民新路子。村党支部依托南少林寺旅游资源,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农业生产、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实现300多亩零散山地联片承包经营,引导党员致富能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先后成功试种30多种水果蔬菜,发展生态采摘游。引导村民种植无花果、蓝莓和树莓等10多种新型经济作物,新种油茶、禅茶、红豆杉和桂花等苗木,扩大黄花菜种植300多亩,每年可为村民增收500多万元。建成特色农产品一条街,集中销售特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每年增加村集体年租金收入30万元。
聚焦乡村治理赢民心,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林山村党支部始终将为民办实事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用水、环境整治等直接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拆旧房建新农村,投入600多万元资金完成道路硬化、燃气、下水管道等配套设施建设,美丽清新的小区与南少林景区协调融合。
广山村
近年来,涵江区白沙镇广山村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深化拓展“党建+”模式,以“三农”为先,以文旅为媒,以产业为基,让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党建+组织引领”强领航,党群共建凝聚“新合力”。广山村党支部以“支部引领、头雁领飞”为抓手,邀请两委成员、产业能手、农民代表等共同协商成立莆田市广山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日月泉水”商标,主营旅游开发项目策划咨询、农产品初加工服务等,切实推动广山农文旅品牌化发展,为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党建+产业链条”促融合,全域推进激发“新动能”。广山村党支部结合村内郑樵故居、广业书院、官印山等资源禀赋与兴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特色产业塑造“广山个性”,围绕“五个一”农文旅项目规划,构建现代产业项目体系,积极建设“五个美丽”工程,通过改造村口微小景观、整改口袋公园等培育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特色产业,走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推动农文旅有机结合、深度融合。
“党建+文创产品”树品牌,资源整合打造“新引擎”。广山村党支部致力以“农业+文化+非遗+产品”为核心,挖掘乡村的独特内涵,传承保护传统蓑衣制作手工技艺,并创新推出棕垫、棕椅等棕艺品。设计统一的广山蓑衣品牌标识和包装礼盒,依托广山书院等景点观光地进行售卖,并积极筹建蓑衣文创体验馆,吸引游客学习体验蓑衣制作技艺,把农特产品培育成有设计感、有情怀的品牌文创,不断增加消费者在乡村文旅中的“沉浸感”“认同感”“获得感”。
附件下载: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