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莆田市积极探索“跨村联建”模式
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一起来看看这些乡镇的具体做法
01 钟山镇
钟山镇地处仙游县北部山区,是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自古便是生态农业重镇,水稻产业成为钟山的一大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促产业提升,钟山镇积极探索“跨村联建”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径。
钟山镇以水稻产业为纽带,联合周边产业相同的朗桥、南兴、东溪、鸣和等四个村党支部成立中心村党委。通过支部联建聚合力、资源整合同发展、党员参与群促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水稻产业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组织联合,凝共识、聚合力
在“村级行政区划不变、村干部配置人数不变、村级财务管理体制不变和村民自治主体不变”的“四不变”前提下,把与水稻产业相关的4个行政村,跨村联建成立中心村党委,针对水稻产业推行“五同”工作法,同管理、同规划、同品牌、同包装、同销售,指导区域产业做大做强。
产业联动,促增收、增村财
中心村党委联合设立莆田钟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动钟山米产品“五优联动”,建立优质生态大米基地、线上直播优购电商平台、特色大米优储包装、优质加工厂一站式服务、线下优惠销售活动,为党建引领区域振兴提供范本。
和谐联创,强管理、稳安定
中心村党委充分发挥带头总抓作用、各党支部协作配合、党员模范带头、村民积极参与,有效打破朗桥、鸣和等村“插花地”管理难题,在“两违”整治、矛盾调解、疫情防控、平安创建等方面初显成效。
今年来,钟山镇通过打造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实践“支部+企业+农户”联合模式,累计流转耕地1万多亩,复耕复种撂荒地3552.56亩,建设升级标准化生产基地3600亩,新带动农业生产规模近5000亩,农户600多户。
02 国欢镇
今年以来,涵江区国欢镇立足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成立黄霞中心村党委,融合黄霞村、码头村、都邠村的发展优势,以黄霞村省级实绩突出村和码头村乡村治理试点村为契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跨村联建模式,实现“1+1+1>3”的叠加效应,努力走出符合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组织联心,凝聚共建合力
国欢镇以多村党建共建为纽带,建强黄霞中心村党委,以黄霞村作为领建村,带动提升码头、都邠基层治理水平,建强基层战斗堡垒,集中协同研究片区抱团发展思路,整合各村资源、项目、资金等要素。推动黄霞、码头、都邠网格长、单元长之间的交流沟通,由黄霞村优秀网格长、单元长进行“两长”工作经验的交流,不断完善常态化工作交流机制,有效形成联动共治合力。打造黄霞村便民警务室和“综治+”社区治理中心,开设跨村“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方便黄霞村及码头村、都邠村来往群众、企业业务办理。同时,黄霞、码头、都邠三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结对共建,定期联合开展便民惠民的服务活动。通过跨村党建联心共建,形成三村“一盘棋”发展格局,实现协同推进、集聚提升。
三村联建,迸发振兴动能
国欢镇推动三村联建,以黄霞中心村党委为领导核心,统筹黄霞、码头、都邠三村的村庄建设和乡村治理,对三村发展进行连片规划,主动融入涵江区主城区发展全局,发挥临近中心城区优势,主动承接主城区外溢效应,顺势而为推动城镇化大开发,形成黄霞、码头、都邠城郊发展新格局。对涉及联建的三村重大事项,采取“提交议题事项、集中研究协商、上下一体联动”的方式,对区域内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研究、集中议事、民主决策,妥善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跨区域联动问题,形成联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三村乡村治理体系的联动共建,推动三村协同发展。
产业联动,打通发展脉络
文旅产业的联动发展,是国欢镇通过“跨村联建” 推动富民强村的一个实招。为进一步盘活黄霞村丰富的文旅资源,注册延福千年文化IP,深挖历史文脉资源,大力发展以黄霞村为中心的文旅产业,将临近的码头、都邠纳入黄霞文旅发展全局,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力量,按照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深入挖掘古文化,串点成线,策划沿线业态,着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经济带,给老百姓就业增收提供重要的产业平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培育壮大国欢文化旅游新产业。
03 月塘镇
近年来,月塘镇积极探索“跨村联建”模式,通过整合资源,推进大村小村“抱团取暖”;通过队伍联建,强村弱村实现取长补短。
队伍共建,党组织爆发更强战斗力
各支部之间通过跨支部的党组织座谈研讨、党建亮点现场教学、“比武练兵”的相互参观学习等,采用强村弱村抱团共建的思维,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共赢的格局。在洋埭村“树下党建”试点现场,末梢党组织的组建运转机制让大家对“党建引领 夯基惠民”工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岱前养殖滩涂前,养殖户的介绍让大家对发展海洋经济积累了新经验;在东潘社区“滨海浴场”,休闲步道、水上乐园等一批集周末亲子游、农业体验、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乡村农旅项目,思维碰撞下大家对乡村振兴有了新思路。
平台共享,振兴开发出更多突破口
“通过跨村联建,我们洋埭村与周边岱前村、东潘社区抱团发展,打破区域限制,最大程度发挥现有企业、土地、人才作用,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洋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凡介绍说。
实施“党建+”模式,推动党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由月塘农商银行牵头,立足东潘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平台优势,建设“农特产品展销室”免费开展本土品牌推广,开放企业综合用工招聘窗口,鼓励带动中天农业等辖区企业,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借助线上线下串联提升,深入打造优势产业群,继续做强做优“岱前蛏”、“洋埭蛎”等特色产品品牌效应,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力,为传统农业找寻新的增长点。
资源整合,推动小产业实现规模化
“在联村共建的引领下,通过盘活村内闲置土地、劳动力及农业企业等,实现了村财增长、群众增收,整个村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岱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春兰对村里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洋埭村、岱前村、东潘社区等在推行“跨村联建”党建模式的实践中,依托农业企业,以“党支部+公司+村民”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与专业化生产,促进节水、提质、增效,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益与农民收益、集体收益的最大化。三个村通过规模化土地流转近400亩,带动农民增收明显,平均每亩每年增收两三百元,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三个村预期年增加集体收入超20万元。
附件下载: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