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是我国最早跨省共建的都市圈,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南京都市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在互联互通、协调机制、产业协作、制度衔接等重点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但中心城市引领作用不突出、领军性企业优势不明显、产业链创新合作不深入等问题依然突出。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首要任务,更是统筹疫情防控和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基础。国家“十四五”规划首次就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进行了单独讨论,江苏省也明确提出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为推进南京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南京在“2+2+2+X”创新型产业体系基础上,明确了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八条产业链,通过以点带面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产业链畅通是经济循环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都市圈内部,迫切需要打破行政分割与市场分割,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创新发展。对南京都市圈来说,要积极推进区域内部全产业链的分工协作,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以产业链协同和有效循环,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立中心城市引领产业链协同机制
作为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南京要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带动都市圈内部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向高端攀升。
确立南京产业链协同主导地位。明确南京在都市圈产业链协同中的核心主导地位,加快形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8大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以点带面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推动南京制造业以及整个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强化核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推动加工组装等非核心环节向周边城市扩散,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专业化产业集聚。
明确区域重点产业链全景图。以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分工为导向,围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在区域内协同优化全产业链布局。联合编制都市圈重点产业发展白皮书和重点产业链全景图,明确各城市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协同发展,加快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增加中间产品供给,联合做大终端市场,推动都市圈内产业互为配套,协同发展。
建立都市圈链主企业库。围绕重点产业链,通过引进和培育相结合方式,建立都市圈内链主企业库,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打冠军”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由链主企业系统梳理上下游、左右岸配套企业,围绕需求清单加强与都市圈内企业合作。
建立产学研协同与新业态共育机制
依托南京丰富的高校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根据不同城市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积极促进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共建高能级创新载体。围绕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依托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技城“两城”基础研究新高地,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在未来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与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主动设计和争取承担新一批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大科学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鼓励建立基于产业链的共生技术平台、协同创新平台、产业生态平台等协同创新平台及高水平研发机构,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面赋能,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市场。
打造高水平科创载体。依托各类共建园区及产业基地,重点打造南京(仙林-宝华)科学城,推广宁淮特别合作区模式,深化“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应用”模式,将南京都市圈打造成为“产业+科技”深度融合高地。以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等为抓手,通过与都市圈其他城市共建科技创新孵化器、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联盟、技术交易中心、大学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优化全链条产学研平台建设。
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进都市圈内部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大型科研设备和仪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研发中试基地、孵化基地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孵化、中试、转化及技术交易等提供服务。优化整合区域内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建立科技人才政策互认机制,促进创新人才在都市圈内自由流动。
建立数字化驱动区域共同提升机制
以数字化技术突破行政限制,实现都市圈内城市之间互联互通,推动资源要素在都市圈内及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
明确数字经济重点发展领域。联合都市圈内各个城市,不断完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领域联合攻关,以产业链思维强化产业规划统筹,促进数字经济企业、项目和人才集聚。同时,推动智能赋能,依托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和高端化转型,提高内生动力。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都市圈内超前谋划与优先布局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智能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治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引领作用,推进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数据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企业、社会、政务等数据的跨市跨部门共建共享,在产业链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区域一体化发展领域消除数字鸿沟。
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数字经济时代全球供应链物理空间被大幅压缩,尤其是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体均受到重创,都市圈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各城市推进全产业链系统发展,围绕“强链、补链、引链、扩链”,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更加依靠国内市场,实现产业链区域化本地化,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建立产业价值链协同利益共享机制
尊重都市圈内不同城市的利益诉求,充分尊重市场规律,逐渐从行政协调向利益协调机制转型,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实现各城市之间协调沟通法制化和正常化。
完善区域科技合作利益共享机制。由于目前税收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的限制,导致地方政府没有动力支持本地创新成果向其他地区转移,制约了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要积极开展跨区域科技合作利益共享试点,基于产业链条推进跨区域的利益共享,针对跨区域的企业对接、产业转移、重大项目协作、科技成果转化等,基于税源协商探索跨区域成本利益共担共享的税收协调机制,提高跨市域创新协作积极性。
建立基于产业链的利益共享机制。基于产业链的视角,分析都市圈内经济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围绕孵化、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基于设计、制造、应用、封装、测试等不同环节,以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更多产业合作项目落地。探索异地孵化、园区共建、反向飞地、伙伴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建立基于迁出地、迁入地和转移企业共同利益考量的税收政策,实现利益主体共赢。
加快建立利益共享激励机制。以市场化方式设立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同城化科创专项基金等,用于支持产业转移承接和技术输入输出,为都市圈开展产业链协同和创新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努力争取国家级共建互惠产业项目的基金支持,共同协商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分配。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