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俗名行军虫、天马虫、剃枝虫等,具有间歇性暴发危害的特点。其食性杂,主要危害玉米、水稻、高粱及禾本科牧草等,二代、三代粘虫为主要危害代。由于今年前期气候低,降水多,二代粘虫幼虫发生期较常年晚5-10天。
一、防控策略、目标
防治指标:二代粘虫玉米田百株10头以上,麦田每平方米20头以上;三代粘虫玉米田百株50头以上,谷子田每平方米20头以上。
以幼虫防治为重点,加强统防统治及农田周边公共地带应急防治,实施“阻击农田周边虫源、及时围歼暴发区、控制迁移危害”的防控策略。加强属地治理、统防统治与联防联控。采取农艺与阻隔防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控制幼虫不发生大规模迁移危害,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二、技术措施
粘虫具有暴发性强、危害集中的特点,一定要准确掌握其发生危害特点:初孵幼虫先群集在卷叶内,吃掉卵壳,然后爬出吐丝分散,白天潜伏叶鞘、叶背或心叶中,夜间活动取食;低龄幼虫食量小,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被害叶片呈白色斑点或半透明的白色条斑;3-4龄可将叶片咬成缺刻;5龄后进入暴食阶段。大发生时,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幼虫具有假死性和迁入土中的习性,虫口密度大,食料不足时可群集向外迁移危害。
(一)加强田间管理。可采用人工捕杀或除草的方式来消灭虫卵和低龄幼虫。具体为:杂草多的农田、荒格、田边地埂,在粘虫的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盛期及时铲趟除草,消灭虫卵和低龄幼虫。也可采取建立防虫隔离带措施,对田间、地头杂草先打药后再铲除,可有效防止幼虫向农田转移危害。
(二)物化阻隔幼虫。为防止幼虫从草原、荒地、林带向农田迁移,针对粘虫采取构建玉米—田边—玉米隔离带和小麦—田边—玉米隔离带的方式,采取挖沟、打药带等方法,控制扩散危害。
(三)天敌保护利用。通过建立保护带、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措施,保护利用当地寄生蜂(赤眼蜂、姬蜂、茧蜂)以及寄生蝇等天敌资源。
(四)化学药剂防治。抓住幼虫3龄前(卵始盛期后10天左右)药剂防治的关键期,可选用喷施灭幼脲3号防治低龄幼虫。严重发生区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菊酯类),采取无人机或高杆喷雾机施药进行集中歼灭;在分散发生区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避免连续、单一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提高防控效果。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实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大学生村官实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