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呜咽。
5月23日,长沙阴雨绵绵。
似乎在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送行。
长沙市芙蓉区红旗路,从一大早就开始拥堵。这条路,袁隆平院士再熟悉不过,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里,家也在这里,相距仅几百米。
研究中心已是一片花海,全国各地的人们赶到灵堂,戴着口罩,撑着雨伞,拖着行李,带着孩子,排成两条几百米的长队。
灵堂中央,遗像上的袁隆平和蔼可亲,目光如炬。哀乐低回,一个接着一个,一排接着一排,人们有序上前,鞠躬、献花,表达哀思。
“袁老,您一路走好!”不少人眼含泪光。
一天前,当灵车缓缓开进湖南省农科院,绕行袁隆平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一圈。农科院上千名在职、退休职工守候路边,接院士回家,作最后的送别。
作为袁老的第二故乡,湖北人民永远铭记先生的恩情,不少湖北干部群众自发到长沙为袁老送行。
23日下午,受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吴祖云委托,副厅长肖长惜一行人从杭州中国国际茶博会现场直奔长沙,专程赶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吊唁,送别先生。
2016年,吴祖云(中)陪袁隆平院士在黄陂的田间地头。
在袁老家中,肖长惜握着袁隆平夫人邓哲的手:“袁老对湖北水稻产业作出巨大贡献,我们感谢他!”邓哲含泪致谢。
1992年,袁隆平到湖北省农科院主持水稻成果鉴定(前排右三为游艾青)。
晚上7点,湖北省农科院副院长游艾青也赶到吊唁现场。早从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团队就与湖北省农科院开展科研合作。游艾青说,“袁老最令人敬佩的是对科学的执着精神,不在鲜花和名誉前止步,一直在超越自我,一直把科研写在大地上。他的爱国、奉献、治学、修身,永远值得我们农业科技人学习。”
袁隆平院士和陈柏林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促膝交谈。
武汉企业家陈柏林一大早驱车赶到长沙。“袁老很亲切,很健谈,一点架子都没有。”陈柏林说,他和袁老初识于海南南繁育种基地,袁隆平先生非常关注公司的多倍体水稻育种。“记得有一次,我们育种进展不顺利,袁老和我坐在台阶上,促膝深谈,以自己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千万别灰心’。”这句话至今烙印在陈柏林的记忆深处,帮他迈过一道道坎。
“一定要来送袁老最后一程。”湖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蔡得田教授与袁老渊源颇深,2002年,袁隆平受聘为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此后时常到湖大讲学,指导学科建设。2016年9月,全国多倍体生物育种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大学召开,86岁高龄的袁隆平现身武汉。
2016年,袁隆平现身武汉,参加全国多倍体水稻研讨会(右为蔡得田)。
灵堂上,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国粮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一副副挽联、一个个花圈静静诉说着湖北人民对国士最沉痛的悼念、最深重的敬意。采访之余,受集团主要领导之托,本报也专门送上花圈,表达湖北日报人的哀思。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91岁的袁隆平走了,留给世界的,是身后的稻菽香、粮满仓。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大学生村官时报网 dxscgsb.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